
《內容簡介》
出生於鄂圖曼貴族家庭的席娃,與年輕猶太男子拉斐爾,不顧家人反對,結婚後遠走巴黎
沒想到卻碰上更大的災禍。時值納粹席捲全歐,開始大規模迫害猶太人之際
小倆口冀望的幸福生活在一夕之間全變了調……。
於此同時,土耳其為了避免陷入戰爭泥沼,在外交談判桌上屢遭英、德、俄三方夾擊
雖然自身難保,土耳其外交部基於人道立場,還是對本國僑民以及其他猶太裔受難者伸出援手
為他們安排了一列開往伊斯坦堡的祕密列車。面對這趟生死未卜的逃難之旅
席娃、拉斐爾以及其他猶太人在惶恐中流露期待。他們只知道今天若不搭上這班列車
明天就無法掙脫命運的無情安排……。
出生於鄂圖曼貴族家庭的席娃,與年輕猶太男子拉斐爾,不顧家人反對,結婚後遠走巴黎
沒想到卻碰上更大的災禍。時值納粹席捲全歐,開始大規模迫害猶太人之際
小倆口冀望的幸福生活在一夕之間全變了調……。
於此同時,土耳其為了避免陷入戰爭泥沼,在外交談判桌上屢遭英、德、俄三方夾擊
雖然自身難保,土耳其外交部基於人道立場,還是對本國僑民以及其他猶太裔受難者伸出援手
為他們安排了一列開往伊斯坦堡的祕密列車。面對這趟生死未卜的逃難之旅
席娃、拉斐爾以及其他猶太人在惶恐中流露期待。他們只知道今天若不搭上這班列車
明天就無法掙脫命運的無情安排……。
《作者簡介》艾雪.庫林 Ayse Kulin
艾雪.庫林畢業於伊斯坦堡的阿那烏特科伊(Arnavutkoy)美國女子學院文學系
這位體內流有鄂圖曼貴族血液的作家多才多藝,不但寫小說,也寫劇本和散文
並長期參與影視工作,擔任製片、攝影和編劇等角色。
庫林的小說作品不但是排行榜冠軍常客,更屢獲重要獎項,還多次改編成電視劇;
二○○九年,庫林的作品在土耳其總銷售量已達500萬冊。
正式成為當代土耳其最暢銷、最受歡迎的國民作家。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《面向太陽》
傳記作品《名字:艾林》(Adi: Aylin),以及《現時代》(Genis Zamanlar)
《賽富達林卡》(Sevdalinka)、《富里亞》(Fureya)、《橋》(Kopru)
《午夜迴聲》(Gece Sesleri)和《昔時曾有》(Bir Varmis Bir yokmus)等
這位體內流有鄂圖曼貴族血液的作家多才多藝,不但寫小說,也寫劇本和散文
並長期參與影視工作,擔任製片、攝影和編劇等角色。
庫林的小說作品不但是排行榜冠軍常客,更屢獲重要獎項,還多次改編成電視劇;
二○○九年,庫林的作品在土耳其總銷售量已達500萬冊。
正式成為當代土耳其最暢銷、最受歡迎的國民作家。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《面向太陽》
傳記作品《名字:艾林》(Adi: Aylin),以及《現時代》(Genis Zamanlar)
《賽富達林卡》(Sevdalinka)、《富里亞》(Fureya)、《橋》(Kopru)
《午夜迴聲》(Gece Sesleri)和《昔時曾有》(Bir Varmis Bir yokmus)等
從迷上外文小說以來,我就喜歡與城市國家有關的主題
前一陣子的《三杯茶》到這本書,場景多少都和國家城市背景相依。
我不只看作者的文字,也看文中的文化與庶民生活
由本地作者寫的小說,不就是最好的文化導覽書籍嗎?
生活在富裕安詳的台灣,我無法想像那種需要依靠政府危難救助的心得
正如同前半個月的埃及暴動,政府派出飛機,專機接回台灣人民的事件。
兩相對照,可以看到那國家對於自己伸出援手的滿足,若非身歷其境,
又怎能感受到母國對於自己的照顧與包容?
這本書的章節,不斷在不同城市間跳耀,有主角》安卡拉,有火車通往的伊斯坦堡;
有遠走高飛的巴黎;有多國談判的柏林等,作者用文字輕易地帶領我在不同的國家間穿梭來回
看外交官一家人的夫妻情感,看拉菲爾夫妻的異國圓夢,
我像攝影師般,腦海輕易地勾勒出作者筆下,二戰的小家庭情景
作者對於文字部字字珠璣,卻利用平時的描述,讓我看到家庭的平凡與戰時的緊張
對於外交戰爭的描述,是我看故事主軸外的一大收穫。
「他們生活在一個非常動盪的年代。土耳其發現自己像是被夾在惡魔和深藍色的大海之間:
一邊是只管自己利益,老是催促土耳其參戰的英國;一邊是咄咄逼人的德國。
俄國也像土耳其伸出一隻帶著天鵝絨手道的鐵手。」
土耳其夾在三國之間的重重危機,立刻躍然紙上,或許少了點火藥味,
但是我卻可以看到土耳其政府的無奈感,平常身處兩周重要隘道的經濟繁榮,已然不復見。
「莎碧哈意識到,他失去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已經有一段日子。現在,掌控他生活的是那場該死的戰爭!
雖然大戰不是在她的國家裡開打,但商店裡卻什麼都買不到,誰都無法出國旅行,人人談論的話題淨是戰爭。
馬吉德成了戰犯,整天無法回家,就跟在打仗的軍人沒兩樣」
外交官夫人莎碧哈心中的不為人知,抱怨著丈夫的繁忙公務,也間接反映出戰時的人民生活。
看似風平浪靜,卻是暴風雨前的寧靜。
熙來攘往的生活突然成為一種奢侈,因為戰爭的生活只有冷清與分離。
好幾段的文字,不斷在重複描述土耳其人的「不得不」,
外交官的努力,換來心愛嬌妻的不諒解,政府的堅持,面臨民眾的嘲諷
好像一到了戰爭,所有人的情緒都是在發條上,隨時會爆發,
只是誰又願意去破壞那危險的平衡?
巴黎也同樣上演戰爭的不安,雪上加霜的是德國人對於猶太裔的仇恨
法國的漠視,讓猶太裔成為德國人的囊中物,寶貴的生命也不再重要。
猶太生命成了士兵戰績的表現,也是旅居巴黎人敲碎夢想的棒槌。
「巴黎是世界之都,是大家希望的所在。」
曾幾何時,居住在巴黎是種慢性自殺,更是把自己送入虎口的決定。
女主角的後悔,讓她從任性大小姐,轉為爭取大家平安回國的推手,
急轉直下的情況,從女主角的所作所為中可見一二,也看到作者鋪陳的技巧。
不需要言明,讀者卻可以自己體會。
「她真希望那些烏雲留在天上就好,但亦從德國德佔領區延伸到法國南部之後,
這些烏雲已經入侵到他的家和整個身心。他已經不再幫學生補習,哪怕那是她單調生活的一大調劑。
自從德國在十一月十一日占領法國南部以後,席挖便賦予自己一項任務:竭盡所能保護丈夫。
她覺得這是她無可推卸的責任,當初是她勸拉菲爾把她帶到法國來。
換言之,是她無意中把丈夫推到獅子窩裡去的。」
平民再為自己的未來搏鬥,政府也責無旁貸。
「幾個英國談判代表面無表情,眼神迴避與努曼貝伊接觸。努曼貝伊看起來就像男高音,
剛開始引吭時聲音沙啞,但唱到最後卻技驚四座,讓全場為之折服。」
作者讓外交官的對話在紙上毫無保留的呈現,國與國間劍拔弩張,互相不肯退讓。
對立的情勢,緊抓著讀者的思維不放,好像自己也是會議中的代表團。
「貝里克特的客人將會來自法國各地。納粹把猶太人集中起來,送到巴黎,
再送到德國集中營。地下反抗軍做著類似的事,不同的是他們收留想要逃出納粹的猶太人。
然後想盡辦法把猶太人從巴黎偷渡到友善的中立國家。」
「巴黎火車站一片人山人海。每個月台都有人跑來跑去........各種氣味雜然.....火車站裡並存著希望與痛苦。」
「所有寄住在費里特家裡的人,最後都成了好朋友,在出發前一晚尤其親密。
....他們意識到,此行會是他們人生中漫長困難的一趟旅程。
.....他們沒有回頭路走,要不順利抵達目的地,要不一去無回。」
「道地的伊斯坦堡氣味。......月台上極度擁擠,就像有幾千隻手同時揮動。」
「在人群的最面,有個紳士獨自站著,他背靠一根ˋ鑄鐵柱子,手裡扶著拐杖,一動也不動」
整本書的情節,最後的高潮迭起,是火車的出發。
誰能想到一趟簡單的火車之旅,竟是大家的希望和賭注?
我喜歡火車上的情節,沒有華麗的文字,透過描述乘客的緊張、坦然、豁達
寫出當時代人背負的重責大任,誰說世界名琴不可送人?
誰說落魄男子不會是得獎的科學家?
沒有不可能,只有願不願意相信,這是段曾經的歷史。
或許我永遠不能體會那街金逃難回國的落魄,我卻在這段火車旅途上
看到同胞的理解、青年的堅持與反抗的決心。
再看一次,這依然是段放不掉的歷史。